旧网站 English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动态 → 正文

阅读新闻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2019年优秀科研成果简介

    [日期:2019-12-25]

(按作者姓名拼音顺序)


《内蒙古历史文化经典文库·民俗系列》——敖其

《蒙古族历史文化经典文库·民俗系列》丛书为国家重点图书项目成果,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20个部族民俗系列成果构成,主要内容包括不同部族的历史概况、狩猎民俗、牧业民俗、农业民俗、商贸民俗、运输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婚姻民俗、家庭民俗、社会交往民俗、信仰民俗、祭祀民俗、象征民俗、娱乐民俗等民俗类别。根据蒙古民俗自身的特点,各类民俗事项进行科学分类、系统阐释的基础上,从民俗学、文化学的视角阐明了不同部族民俗产生演变的规律和文化象征意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蒙古族民俗既有共性,同时又有不同部族民俗之间的区别。特别关注地域民俗的差异性,如《新疆察哈尔民俗》和《察哈尔民俗》中阐明了生活在内蒙古的察哈尔部与生活在新疆的察哈尔部民俗的民俗文化渊源与异同。该系列丛书运用统一的体例编撰一部较完备而系统、全面地反应我国蒙古族不同部族的民俗文化,不仅对民俗学资料建设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保护传承蒙古族传统民俗、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达·纳楚克道尔吉研究》——白斯古愣

达·纳楚克道尔吉(1906-1937)(以下简称达·纳楚克)是蒙古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诗人,前苏联学者称他为“蒙古的普希金”,研究其作品是世界蒙古学重要的课题之一。然而,过去对它的重视和关注度较差,仅于195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了达·纳楚克的文集《达·纳楚克道尔吉》,之后无新版。2006年是达·纳楚克诞辰100周年,蒙古国举国上下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出版了《达·纳楚克道尔吉全集(三卷集)》(该书并未在内蒙古发行)。从此,对他的评价、研究文章逐渐增多,但大型研究、全面研究成果还未面世。该系列论文正为补此缺口而进行研究的,包含达·纳楚克的全部文艺创作,共分53节,约16万字,兼顾一般,重点突击,阐述个人见解,对一些疑难问题表示了独到的见解,也可称为内蒙古达·纳楚克道尔吉研究的抛砖引玉之作。目前,已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蒙古学》杂志连载8期,同时已纳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的增补出版计划。


《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曹永年

《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以下简称为图集)反映从远古到民国时期内蒙古范围内的历史地理沿革,是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后第一部省区级以历史地理沿革为专题内容的地图集。由序图、历史沿革地图和地名索引3部分组成,包括《中国政区图》《内蒙古自治区政区图》《内蒙古自治区地形图》,以及自史前、先秦时期直至清和民国8个时期的主图和附图等内容,并对《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正,补充了一些新的地名,增加了民国时期的图幅,系统地解读了内蒙古历史进程,体现出朝代的更迭、多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经济贸易互通互促的历史文化,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内蒙古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填补了内蒙古长期没有一部完整历史沿革地图集的空白。《图集》是专家团队与专业出版机构强强联合的精品力作,由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文物局、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历史、考古、地理学家编撰完成。承担图集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地图出版社,是我国唯一的中央级地图出版社。


《中国数学教育史》——代钦

中国数学教育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延续着它的传统。古代在刘徽、杨辉等数学教育家创造的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优秀因素、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和中国传统数学独特思想方法。近代在西方教育思潮和数学教育改革冲击下,中国数学教育在教育制度、教学思想方法、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其优秀的因素仍然被保留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对中国数学教育各阶段发展的历史背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该著作是近三千年的中国数学教育史的通史性著作,包括数学教育制度、数学教科书、数学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数学教育主要人物、国际交流、国际比较等方面历史发展的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并对某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国际比较,如《周髀算经》中数学教学案例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比较、《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中关于勾股定理证明的比较、中国和日本数学教育近代化的比较等。该著作填补了没有中国数学教育通史性研究空白,对数学学科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均有积极贡献。


《中华大典·数学典·会通中西算法分典》——郭世荣

《中华大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国家的名义和力量,组织编写的一部全面的中华古籍大型系列类书,共有哲学、政治、军事、数学等24个典,辑录经典古籍2万余种,总字数近8亿字,超过了中国所有古代类书字数的总和。其中,《中华大典·数学典》全书近1500万字,分为《数学概论》《中国传统算法》《会通中西算法》《数学家与数学典籍》四个分典。明末利玛窦等传教士将西方初等数学传入中国,开始了中西数学会通的阶段,19世纪中叶微积分等近代数学传入中国,中国数学开始跨入变量数学。《会通中西算法分典》即对这段时期数学典籍进行校勘、类编。该著作约550万字, 3册,分为算术、对数、数论(以上为第一册)、几何、画法几何、三角(以上为第二册)、代数、幂级数、圆锥曲线、微积分(以上为第三册)等10个总部,在保留明末至清末会通中西数学典籍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和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汇编,为保护此类文化遗产和推动数学史、科学史和文化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准确、全面、可信的学科资料和方法。《中华大典·数学典》出版后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均有专门报道与评论,全国数十家媒体做了宣传与介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书的出版,是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一项影响深远和功及后世的基础文化建设工程。


《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报告》——海山

2016年以来,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织开展“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第三方评估”工作,创建了一套中国式“精准扶贫工作评估理论方法体系”,受到国际学术界和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肯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海山教授评估团队就是运用这套“理论方法”,结合内蒙古、新疆、宁夏等气候干旱、位置偏僻、多民族杂居、文化传统多样的贫困地区实际,发挥学科优势,每年独立承担完成一个省的评估任务,同时也探索出一些经验或创新。2018-2019年,评估团队主要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16个贫困旗县市区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脱贫攻坚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到户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评估调查,重点分析脱贫攻坚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到户情况、成效及问题。在实地调查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对疑似问题当天做出研判,最后形成第三方评估结论及对策建议。摸索出来的这些规律对发现问题、提高调研研判评估对策建议的精准度等均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梳理与阐释——蒙古文学学科史相关问题研究》——满全

蒙古文学学科史研究属于新领域,包括文学史料系统、文学教育系统、文学研究系统(包括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和文学组织系统等丰富内涵。该著作以专题形式梳理和阐释了蒙古文学学科史基础性问题。如蒙古学学科的两种形态,及古代形态“明处”和现代形态“学科”;三个发展阶段,即萌芽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六种研究传统及方法论,即古代的两种传统和现代的四种传统;蒙古文学学校教育;文学史写作与时代分期;蒙古诗学知识谱系、文化诗学等诸多问题。对于蒙古文学学术界来说,学科史研究为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是新开垦的领域。不仅涉猎文学研究领域,还触及到文学史料、文学教育和文学组织系统,扩展了蒙古文学研究领域,并提出学科概念、内涵、形态、特点、发展阶段、研究传统及方法论等诸多观点。该著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蒙古文学学科史——资料整理与体系构建》(批准号14ZDB071)、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MGIRT-A1608)的阶段性成果,全部内容均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用西里尔文撰写在蒙古国出版,并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人才团队项目资助出版。


《蒙古语复合词研究》——青格乐图

蒙古语复合词是在蒙古语自然语言中固有的很有特色的很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蒙古语传统语言学当中复合词的研究内容也不算少,但各抒己见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一致性观点。首先复合词的研究领域都不一致,有些人把它放在词语组合中研究,有些人在构词法中研究,有些人句法中研究,还有蒙古语复合词和词组的界限都不明确,这些对语言教学,名词术语的界定,词频统计,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等带来了很不方面的因素,而且从哪一个环节上来讲蒙古语复合词是不可绕过去的。《蒙古语复合词研究》分为结构语义和句法搭配上下两册,解决了蒙古语复合词的结构性质和研究属性等问题,并用现代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揭示了蒙古语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动词等三大类的结构语义及语义关系,系统阐述了语言学领域中的语义学的核心内容及分析理论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强,运用大量的具体语料解析其语义搭配关系。该著作编写方法新颖可靠,不仅方便了机器读取,也对解决传统语言学中一直争论不休的语法学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小说创作新论》——陶长坤

《小说创作新论》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论述小说创作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作三编,计47万字。上编主要论述了小说的起源、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及变迁、小说的文体、小说与文学和文化的关系等,重在小说外部规律的探讨。中编是本书的重镇和核心,从立蕴、立篇、立人、立言、立境五个部分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地论述了小说的艺术构成、创作方法和重要的技巧手段,侧重于小说内部创作规律的阐发。下编分别论述了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独特的小说创作艺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三编虽各自独立,但又联系紧密,融会贯通,形成有机的一体。在研究方法上综合采用分析、综合、归纳、演译、比较、实证、理论与作品相结合等方法,特别注重理论与创作实践及具体作品的结合,运用中外小说理论分析小说,又通过分析小说提炼出一定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不作脱离作品实际的玄学之思。涉及分析到的作品数以百千计,可说是“贯通古今,囊括中外”。在我国文学界,长期偏重于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论研究和批评,而相对忽视和冷落了小说艺术形式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全面系统的研究更几乎是付之阙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小说艺术意识”有所觉醒,但研究论述仍很不够。有鉴于此,该书便具有了一定填补小说艺术理论空白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防治史》——于永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至今已有70余年,随着经济建设工作的展开,人口成倍数地增加,以及农牧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脆弱的生态环境因不堪重负,各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荒漠化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迫使人们不得不认识荒漠化以及防治荒漠化。受不同时期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状况、对荒漠化的认识程度、宏观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措施经历了经济恢复时期的“以防为主治理为辅”阶段、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以治为主以防为辅”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防治并用”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前,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的防治效果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的防治区域范围之内,呈现“局部逆转、总体恶化”态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历经十几年的防治,防治效果溢出了荒漠化的防治范围,呈现“整体遏止、局部逆转”态势。该著作从历史学的角度,系统地、比较长时段地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状况的演变、执政者对内蒙古环境认识的演变、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荒漠化政策和措施的演变、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荒漠化效果的变化的文章,涉及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19—20世纪初期俄国合作社的思想和实践》——袁丽丽

19世纪3040年代合作社思想传入俄国,并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密切相连,19世纪60年代的“大改革”为合作社的组建创造了条件。1865年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合作社建立,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从合作社基层组织到合作社联盟再到全俄合作社组织中心的合作社体制逐渐确立,约有50%的民众加入其中,合作社的数量和参加人数在世界上均位居前列。随着合作社运动的开展,沙皇政府开始对合作社的活动给予指导和扶植,同时也通过行政手段对其进行监控,究其实质是要掌控合作社运动的领导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合作社活动取得了如下成绩:首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员的生存困境;其次,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举精神;再次,从社会结构上看,合作社完成了促进资产阶级社会形成的重要功能。但受现实条件制约,俄国的合作社尚不能克服文化、政治落后的国民属性。十月革命前俄国合作社运动成绩显著,但国内外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该著作搜集了大量一手俄文资料及最新出版的俄文著作,试图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同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其中农业现代化尤为重要,在这一进程中,合作社无疑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借鉴他国经验是必要的。


《蒙古族游牧智慧研究》——扎格尔

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核心内容,植根于游牧生活沃土,是游牧生产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游牧民俗智慧的结晶。深入研究游牧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全面了解游牧民族牧养五畜的丰富经验与智慧,深刻领会游牧民族敬畏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蒙古族游牧智慧研究》一书由导论、结语、正文九章、三十五节构成,即包括了游牧文化中的有关畜牧业饲养管理的技巧、经验等物质范畴的内容,又包括了崇尚五畜的民俗习惯、祈福五畜兴旺的心愿、赞颂五畜的艺术表达等精神范畴的内容,克服和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只注重物质范畴内容的单一性弊端,拓展、丰富了游牧文化的研究范畴,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审视游牧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客观地分析阐释了游牧智慧的方方面面,力求体现游牧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不仅丰富了蒙古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对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张昆

《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通过对东乌旗牧区社会如何对变迁作出响应,及其地方生存和文化逻辑何以被延续的生存实践进行了民族志深描,强调了牧区社会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心态协调发展理论格局的建构,提出了牧区发展应重视人文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内生动力,为牧区处理发展话语背后的现代性与地方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在方法学上超越了传统的人类学微型研究方法,采用部分与整体、类型与层次、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点及面,由类型到区域,从整体性视角进行多生态类型、跨区域整合研究,从普适性研究转向样本区实证分析,建构区域内“多点民族志”研究的牧区人类学综合研究方法论体系。该著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文32.4万字,历时三年多,整理的田野笔记、日志、个案口述史、采访录音、视频等资料近1000万字,在游牧社会变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牧区发展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对当前内蒙古牧区振兴战略推进,及我国牧区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发挥牧民主体性地位”问题有重要贡献。该专著入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民族研究”重点推荐书目,被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研究的必读和参考书目。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中国道路》——赵东海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社会历史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本质关系,对于思考“中国道路”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该成果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本质关系这一基本原理,从社会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道路的视角探讨了唯物史观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指导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结构性关系的动态过程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肯定了物质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制约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地位,在必然性、决定性与选择性、能动性的张力中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展开呈现为多种道路,社会发展道路是社会历史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经历的过程和阶段,唯此才能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及其一般过程和基本趋势,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实质,这也是走中国道路必须遵循的最基本规律。该成果回答了中国现阶段应该走一条什么道路的问题,即走中国道路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取向,这也是一条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道路。


《内蒙古西部资源富集区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周瑞平

土地生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一样,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土地生态安全一是指土地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二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战略性等特征。21世纪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土地问题,而所有土地问题归根到底是土地生态安全的问题。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目的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祖国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的主题功能定位是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亮丽北疆风景线。该著作在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在东胜区的实际土地生态案例研究,运用土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聚落生态学、土地利用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等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借助GISRS平台,采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及野外实地调查等数据,重点阐述了20多年来东胜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变化、驱动机制、未来变化趋势以及土地景观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聚落变迁等。与此同时,从聚落变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城市建成区扩展、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闲置用地和征地区片价测算7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为国家和自治区生态建设的需要贡献了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