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
包永胜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均相/多相过渡金属催化有机液相反应方法学研究。近期,通过一种螯合辅助与自由基氧基化联合策略,实现了酰胺C-C键的化学专一性断裂,在室温下合成了多种尿素衍生物和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反应以醋酸铜为催化剂,空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该方法适用于各种芳基乙酰胺与伯胺、仲胺、芳香胺和醇类的结合,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利用过渡金属催化的方法来合成尿素类化合物,增加了合成产率及底物普适性。其研究成果“From amides to urea derivatives or carbamates with chemospecific C-C bond cleavage at room temperature”在化学领域TOP期刊《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上发表。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1QO01922H
爱军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特殊结构DNA设计分析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近期,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筛选出了AS1411,制备了以水溶性AS1411 G-四链体为模板的近红外荧光银纳米团簇能负载光敏剂(原卟啉),实现了对癌细胞的荧光探针原卟啉细胞成像、光治疗和近红外光热治疗的协同作用,对癌症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研究成果“Progress in cancer drug delivery based on AS1411 oriented nanomaterials”在纳米医药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发表。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2-01240-z
焦燕教授领衔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团队”一直致力于灌溉生产方式调控土壤氮肥运移机制方面的研究。近期,通过研究灌溉和施肥方式对土壤氮肥时空分布和去向的影响发现,土壤氮肥在NH4+-NO2--NO3--N2O迁移转化过程中,NO2-在氮肥N2O排放损失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氮肥损失主要发生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农田土壤氮肥N2O排放损失可以通过滴灌施肥模式调控,为保护大气环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其研究成果“Mechanisms underlying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and nitrogen leaching from potato fields under drip irrigation and furrow irrigation”在水资源领域TOP期刊《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发表。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gwat.2021.107270
詹传郎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有机光伏材料与器件领域研。近期,通过四元策略调整能级与改善形貌的协同作用,实现了从13.1%提高至17%效率的绿色溶剂处理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为提高绿色溶剂加工的聚合物太阳电池效率提供了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相关研究成果“Green-Solvent-Processed 17%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 Achieved Synergistically by Aligning Energy Levels and Improving Morphology with the Quaternary Strategy”在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领域TOP期刊《Solar RRL》上发表。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solr.202200147
以上研究工作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应用数学中心完成,该中心成立于2021年10月,整合了区内外有关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学校现有的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自治区环境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力量,组建了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团队、生态安全研究中的数学问题研究团队、数学模型构建与数值计算研究团队、新能源与新材料研究团队和数学优化与高精度算法研究团队,产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国家级应用数学科研平台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