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网站 English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动态 → 正文

阅读新闻

转发孙俊青同志在2023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暨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的报告

    [日期:2023-02-20]

各学院、相关教师:

现将202329日全区科技工作会议暨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孙俊青同志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深化“科技兴蒙”行动

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创新驱动力

——2023年全区科技工作会议暨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的报告

202329日)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 孙俊青


同志们:

这次全区科技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两会精神,总结2022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科技厅作工作报告。

一、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新征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在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工作推进会、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和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1家,取得一批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西牛”“杜蒙羊”培育成功,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开工建设。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一是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主线。全区科技系统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定位和任务要求,将科技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上来。

二是积极推进五大任务落实落细。将科技支撑“两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全力抓好自治区五个实施方案的落实。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上,制定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和路线图,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支撑实施方案,在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一湖两海”水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上,积极打造能源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等重点方向组织“揭榜挂帅”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取得较大成效。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上,充分发挥农高区和乳创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种业、绿色种养、“互联网+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等方向,组织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

(二)科研攻关聚焦聚力,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稳步提高

一是基础研究带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突破。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8项,获得经费支持近1亿元。8个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项目资助,获得经费支持2045万元,吸引11个区外单位和团队参与我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投入6000万元,组织实施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1项,在内蒙古人肠道菌群、卵母细胞调控机制、永磁材料、生物质吸附材料、沙柳沙障使用寿命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一批国内领先成果。

二是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创新项目管理机制,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启动实施种业、“双碳”等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26项,投入经费2.2亿元,支持24个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2.9亿元,带动131家企业、92所高校院所,汇聚两院院士在内的24位首席科学家参与揭榜,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高产奶牛种用胚胎植入前全基因检测技术提升育种效率25%110kW氢燃料电池重卡研制成功并实现量产。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北振兴、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军民融合等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组织实施766个项目,支持经费5.2亿元。

(三)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形成支撑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一是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先后获批。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搭建“一院四中心”创新平台,集聚了58家以小麦、肉羊、向日葵为主导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国家乳创中心吸引区内外55个企业、高校院所参与,形成以9名院士领衔、以乳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为重点的一流研发力量,总部一期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施强化荒漠化防治提质增效、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等“五大行动”,形成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电石法PVC全面实现无汞化等10余项标志性成果,积极探索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是高新区“提质进位”和“促优培育”取得较大进展。呼包鄂3家国家高新区全国综合排名大幅提升,包头稀土高新区提升至75位,提升14位,呼市金山高新区提升17位。全区高新区数量占工业园区的16.1%,营业总收入达到6361.9亿元,占工业园区的34.4%,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占全区的39.4%34.3%

三是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启动建设内蒙古实验室,开展能源、农牧业领域重点实验室重组,初步形成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内蒙古实验室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架构。组织创建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6家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科院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四子王旗站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四)服务经济主战场,创新主体力量进一步壮大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双倍增”行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都突破1500 家,分别较上年增长28.4%92.4%。培育自治区首批科技领军企业20 家。部分盟市在高企培育上成效突出,呼包鄂三市一直处于引领地位,呼伦贝尔市增速超过80%,赤峰市、乌兰察布市成为第二梯队排头兵。科技惠企政策落实有力,企业牵头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的比例达到87%。高企享受所得税优惠41.6亿元,同比增长13.4%。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企业数和加计扣除额同比分别增长33.6%78.7%。对全区652家企业给予1.63亿元研发投入后补助支持。阿拉善等盟市享受优惠政策企业数和研发费用扣除额大幅增长,锡林郭勒盟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为重点企业贷款增长160%,巴彦淖尔市15家银行推出27款“科技兴蒙”信贷产品。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启动并初见成效,12个盟市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75家,入站科技特派员1546人,服务科技企业3626家,为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全覆盖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科研机构强质量工程加快推进。支持内蒙古电力公司、蒙草集团等龙头企业组建新型电力系统、草种业等52个创新联合体,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建设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等34个新型研发机构。正在加快推进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创新平台。

(五)转移转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一是成果转化体系日趋成熟。支持和林格尔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建设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新增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6个、专业化技术研发与中试公共服务平台5个。指导内蒙古科技大市场开展专业化运营。投入年度技术交易后补助资金2864.5万元。全区共登记技术合同1527项,合同成交额52.49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包头市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50%。备案20家技术转移机构,共培养技术经纪人1890人。推动设立技术经纪专业职称。

二是成果评价和赋权改革有序开展。探索成果评价试点,在包头市、内蒙古工业大学、股权交易中心等开展试点。深化赋权改革,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等加入试点范围,规范2个赋权协议模板,总结推广12条试点经验,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6项成果进入赋权流程,内工大太阳能光热专利技术转化产值突破6000万元。汇交成果信息1283项。

三是科技服务加快发展。聚焦科技创业带动就业,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2023个,完成预期目标的156%,受到科技部表扬。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企业孵化全链条,全区科技孵化机构共吸纳就业6万余人,为创业者提供了2万余个创客工位。配合开展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组团式”帮扶,选派10个科技特派团,开展1000多次服务,引进新品种190多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70多项。

(六)创新人才引育和开放合作力度持续加大,进一步凝聚高水平创新力量

一是领军人才团队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加快实施。建立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杰出人才、青年人才为主体的科技人才梯次队伍,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实现量质齐升。5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连续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培育7个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4个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团队。培育10名自治区杰出青年、343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名青年人才被列入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全区4个单位被人社部、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3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是引才育才计划成效明显。借助“4+8+N”工作机制,吸引近200家区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400多个团队深度融入我区创新发展,带动培养区内科技人才2600余名。加强国外智力引进工作,新建自治区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家,支持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3项,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70余名,在我区工作外国专家达到193人。由我区推荐的比利时马铃薯专家弗朗索瓦·塞黑尼尔获得2022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三是开放创新格局不断拓展。与教育厅、金融监管局、水利厅等建立“1+1”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推动重点行业科技创新。推动自治区政府与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兰州大学与蒙草集团共建草种业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与北方稀土集团深化稀土领域科技合作。我厅与陕西省科技厅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与呼市政府、中国农科院三方共建“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区组织实施各类科技合作项目411项,支持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近30亿元。累计建设各类科技合作平台117个。“中国-蒙古国选矿工艺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鄂尔多斯市、兴安盟、通辽市等强化与先进地区、大院大所合作,取得突出成效。

(七)科技改革再突破,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创新活力充分激发。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出台《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若干措施》和《进一步强化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发布“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十五条”,带动盟市出台一系列创新政策,例如,鄂尔多斯市出台“科技新政30条”,呼和浩特市出台打造区域创新中心三年行动方案。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对人才类项目、自然基金、软科学项目经费管理实施“包干制+负面清单”,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

二是研发投入攻坚取得初步成效。全区研发投入稳步增长,2022年,全区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51.2亿元,同比增长27%。包头市、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6个盟市政府资金投入刚性增长超过20%。包头市研发经费投入(67.4亿元)位列各盟市首位,兴安盟增速(196.3%)最快,鄂尔多斯市首推“三清零”行动,覆盖企业160家。

三是“两优”专项行动助力科技工作提质增效。开展“优化职能职责优化工作流程”专项行动,对科学技术奖励、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验动物行政许可等“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实现群众“零跑腿”“无接触”“一次性”办结。下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等权限,实现全程网办,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科技奖励体系实现重构。改革科技奖励管理,由申报制改为提名制,从评奖周期、报奖方式、奖励种类等级、奖项总数、授奖人数和奖金额度等10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突出对科技成果实际应用的综合评价,奖金总额由970万元上升到3080万元,授奖人数由690人增至2086人。

二、切实增强科技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近年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政策”之一,进行专章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聚焦自立自强形成合力、集中发力、重点突破,不断提升自治区科技事业水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攻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抓好落实。

总体来看,我区科技创新环境越来越优、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越来越足,全区上下要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推动重点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我区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依然薄弱,普遍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企业创新动力依然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和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渠道不畅,科技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加以解决。

全区科技系统要充分认识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科技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坚决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部署,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奋力开启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新征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起步要实,起跑要快,开局要有新气象。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化“科技兴蒙”行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协同推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创新整体效能,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全面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合创新资源,全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平台要再加码,把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新变化、新趋势,优化整合现有各类创新平台,盘活科技资源,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是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发挥好政府的组织作用,建好用好巴彦淖尔农高区、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产出更多、质量更高的创新成果。乳创中心要以攻克乳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核心使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乳业研发平台,解决好运行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巴彦淖尔农高区要聚焦产业需求和技术瓶颈,在种业振兴、耕地地力提升、农畜产品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实现农高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农高区建设“引黄灌区水转化与生态环境关键过程综合试验模拟大科学装置”。出台支持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硬措施。加快创建呼包鄂国家自创区、国家稀土新材料和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怀柔实验室内蒙古基地,在制度、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要敢于创新,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果。

二是实施高新区提质增效行动。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持续开展国家高新区“提质进位”和自治区高新区“促优培育”行动,呼包鄂3家国家高新区要在提质增效上拿出更大力度的举措,积极争取赤峰国家高新区获批,重点推动阿拉善高新区升级工作。再创建2家左右自治区高新区。持续开展高新区常态化综合评价并进行全区通报,实现动态管理。在高新区开展科技招商试点,实现创新人才团队、创新成果、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五落地”。

三是实施实验室强基行动。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要进一步提升能力。持续推动省部共建实验室重组,争取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加快建设内蒙古实验室。分领域分批次完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探索对不同层级重点实验室的差异化支持方式并全面提升质量。

四是实施创新主体能力提升行动。全力打造高层次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科技创新主力军。推动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打造科研院所改革试验田。推动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改革探索。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稀土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乳业、草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小升高”“高升规”)行动和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支持和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在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增加研发投入“三个全覆盖”方面实现新突破。2023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要达到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900家,再培育科技领军企业40家。

(二)聚焦产业需求,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组织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重塑科技创新全链条,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聚焦落实五大任务,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投向和科研项目布局,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有效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区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承担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在能源、奶业、草业、种业、稀土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二是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自治区8大产业集群和16条产业链,持续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组织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研发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在新能源、煤化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落实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方案,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布局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提高区域创新联合基金效能。

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支撑、全链条服务”的总体构想,组建“一中心”(自治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一公司”(内蒙古蒙科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立内蒙古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创“一张网”,建成“一平台”(“科技兴蒙”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科技研发、资本运作、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总窗口。支持和林格尔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发挥内蒙古科技大市场作用。

(三)聚力科技改革,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巨大潜能。

一是持续“减负赋能”。突出抓好《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若干措施》《进一步强化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落地落实,赋予科研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岗位评聘更大自主权,持续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和方式。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给予重大原创成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长周期稳定支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保障,明确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原则。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解决政策“落实慢”“落地难”的突出问题。

二是持续完善科技管理机制。以落实科技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开展“首席专家负责制”试点。提高科技投入效能,持续推进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动盟市出台科研经费配套政策措施,扩大经费管理自主权。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政策解读,推动全面掌握政策、理解充分到位、切实接住管好。

三是打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组合拳”。科技投入要再加大,推动自治区本级、盟市实现政府资金刚性投入和财政科技支出“双增长”20%以上的目标。强化考核督促,推动将政府研发投入刚性增长纳入旗县党政班子考核体系。推动国有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研发投入“三个全覆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投入,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四是实施基层科技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开展旗县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强化监督考核,推动破解旗县科技管理弱化问题,充分发挥科技综合服务作用,解决科技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根据各盟市基础和特色,针对性布局研发、转化、服务等不同类型创新平台(基地)。加强厅盟(市)联动,共同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链联动项目。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建设,择优给予奖励支持,发挥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从平台建设、项目实施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助力强首府工程。

(四)聚能环境改善,着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人才引育要再加强,统筹推进教科人才工作,培育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一是加快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引育计划。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梯队。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育力度,每年培育院士、杰青后备人才5名以上,给予持续稳定科研经费支持。

二是持续实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科技项目青年人才承担比例。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成果突出、成长较快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发挥“西部之光”等人才培养计划作用,每年培养青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10名左右。

        三是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与科技部开展新一轮会商,将自治区重点关注、重点推动的事项,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实施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区联动项目。强化“4+8+N”合作机制,联合实施科研项目,共建创新平台或研发机构,共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吸引更多人才团队、科技型企业来我区创新创业。大力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合作基地建设,实施合作项目,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吸引国外专家和智力成果,打造科技开放合作新局面。

        同志们,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杆。今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又将面临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我们要有新气象、新担当和新作为。做好今年的工作,重在行动、贵在落实。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上来,准确把握今年工作的重点,拿出更多硬核举措和过硬成效,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创新型内蒙古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